订单质量设计的内容直接与订单产品相关。特定于钢铁行业,订单的质量属性可细分为材料成分子集、外观尺寸子集、机械性能子集、制造规范子集等,前三者来自于客户的订单要求,后者来源于质量设计,用于质量的过程控制。
为保证质量设计与作业计划间的紧密结合、动态交互,并有助于作业执行调度中的替代策略实现,质量设计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是前提。系统在标准订单匹配基础上,增加了基于质量一工艺标准匹配知识库的标准订单质量属性匹配、基于质量属性相似度和质量实绩偏离度计算模型的非标准设计案例学习等方法。
4. 面向产业聚集,MES强调协同、 智能以及核心制造能力
4.1 产业聚集与企业制造模式的变化
除了企业内制造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敏捷响应外,先进制造还强调企业间的资源协调,产生了动态企业联盟、分散制造、社会化制造等制造管理模式。产业聚集正是这一变化的宏观表现形式之一,集群化正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集群面向特定的行业,通过细化和优化产业链分工,高效整合企业间的资源,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竞争优势。产业聚集模式中:
(1)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先进制造模式的理念是共赢、利益共享,有竞争、更要合作(即2W+2C)。这不仅表现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依赖,还表现在竞争性企业间的合作。从而带来了设计制造的分布式、并行性、虚拟化以及制造过程的自组织性。
(2)企业依靠其核心能力生存。区别于分散的产业链合作,由于淡化了在原料和客户方面的地域优势作用,企业的核心能力成为其参与聚集区产业链合作的主体内因。从而放弃大而全的结构化竞争优势,而转向企业独有的、主动而又持久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目标价值体现明显改变。
(3)产业聚集促进了动态联盟协同和产业链优化的有效性。一方面,因企业间地理空间上的集中,物流半径减小;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政、金等的结合,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服务平台。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专注于内在的核心能力提升。
4.2 适应于产业聚集和企业价值体现变化的MES提升
面向上述制造模式的变化,除了在MES架构上采用分布式、基于服务等来提高系统平台的可重构性外,在其功能上,基于AMES在提升企业敏捷响应能力之上,应加强企业间的制造协同和生产物流的社会化管理提高产业链层次上的重构能力、面向企业核心制造能力提高制造过程的智能性和敏捷响应的主动性。建立在数字化技术之上的虚拟、仿真、预测等技术是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