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台遥控器大小的翻译机,哪怕是只会说中国方言的老年人,也可以无交流障碍地走遍世界。
但魏思他们依然不够满意,希望能够制造出可以思考的机器,希望翻译机能够像人类那样“察言观色”,聪明地说话。
不久前,美国一家权威杂志评选出全球50大最聪明的公司。科大讯飞在中国入选的8家公司中名列第一。
上帝用一座“巴别塔”阻碍了人类的交流,但中国人正在用语音人工智能,推倒这座“巴别塔”。
04 张弓:让卫星照进中国的农田
他叫张弓,40来岁,是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大数据科学家,张弓团队的年轻科学家都是曾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空间、气象和农业领域的中国人。
两年前,这些年轻中国科学家们决定离开硅谷,回到中国。
他们要利用科学技术做一件改变中国的大事——用大数据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
陕西千阳的千亩苹果花只有一周的盛开时间,张弓和他的团队正在完成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利用卫星和航拍,数清每一棵树上苹果花的数量,而且要精确到每一朵。
张弓说,不要小看对苹果花数量的评估,这个数据预示着未来的产量。
张弓和他的团队,正是通过对一系列大数据的分析,为农场提供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害预警等服务。
打开iPad 上的耘境,就能科学管理农田
农民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及时看到清晰的数据呈现,以便他们及时了解作物的长势并快速找出解决方案。
中国的农业古老而传统,而张弓正在用技术、用中国自己的农业大数据,让中国老百姓,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
05 邓自刚:超高温磁悬浮
最近几年,中国高铁屡屡刷新纪录。未来高铁会是什么样?邓自刚会回答我们。
这位年轻的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温超导磁悬浮应用基础研究。我们先看看他做的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360度的自稳定悬浮。整个悬浮不需要通电,只需要注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特殊材料制成的小车瞬间变成了超导体。车子一会儿悬浮在轨道的上面,一会儿又悬挂在轨道的下面。同级相对的两块磁铁互相排斥,磁悬浮列车最基本的原理就这么简单。
悬浮起来后,列车与轨道脱离接触,摩擦力降低为零,理论上“飞行”速度将超过每小时500公里。但邓自刚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加上了“真空管道”的概念,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他的目标速度是每小时1000公里。
日本正在研究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商业运行线,而美国正在做超级高铁,速度也瞄准时速1000公里。但邓自刚相信,更多的技术创新,一定可以让中国制造在世界轨道交通的未来再次走在前列。